top of page

【世界大不同】被定格的香港印象

已更新:2021年2月18日

自2000年代中,香港人開始重構本土文化。茶餐廳、港產片、廣東歌等文化符號被賦予新的意義,與香港印象緊扣。與此同時,這些文化符號在最近二十多年也迅速擴張,成為內地人對香港想像的重要元素,即使結果往往是失真。有趣的是,這個過程並沒有因為兩地關係緊張而放緩,而是幾乎同步進行。不過,這些元素往往令人聯想昔日的香港,我們需要反思的是如何避免香港的印象被定格。


關於內地對香港的想像,茶餐廳是經常被引用的例子。茶餐廳於大陸,早已不是90年代如翠華般的中、高檔餐館,或是在深圳、東莞專為港人而設的餐廳。最近十年,一些中等規模的連鎖集團或小店興起。這些茶餐廳大多以港產片為主題,除了李小龍、許氏兄弟、周星馳、王家衛的電影海報外,電視還會重覆播放古惑仔系列電影。置身其中,如同走進電影博物館。當然,那份沒有常餐、通粉的餐牌,或者穿整齊制服,彬彬有禮的伙計,會提醒您這裡不是您平日在屋邨光顧的一間。


在民以食為天的中國,茶餐廳作為一種「菜系」,在商場佔一席位似是理所當然。令人深思的反而是「港風」化妝何以成為近年的潮流,特別是興起的日子,正正是兩地關係漸趨緊張的幾年。自韓風吹入中國後,不論男生女生,都將臉化得亮白。但近兩三年,「港風」卻成為指標,一眾明星、歌手,總會拍一套「復古港風大片」(即硬照),小紅書、微博等社交網絡都有博主教授如何化一個「港風」妝。簡而言之,「港風」就是90年代,香港女明星的妝扮,蓬鬆長髮、濃眉、棕褐色眼影,最關鍵的還是那片鮮紅的嘴唇。而一襲殷紅色連身裙,或白色襯衣配上緊身牛仔褲,則是嫵媚與摩登之間的選擇。加上濾鏡,一張張硬照仿佛向當年的張曼玉、邱淑貞、周慧敏致敬。這種打扮,在今天的香港無疑顯得不合時宜,但卻是近兩、三年內地關於香港最可開放討論的話題。然而,「復古」一詞與此分不開。



(以香港為主題的茶餐廳,作者拍攝)


比「港風」更令人摸不著頭腦的是一些90後、00後主播在直播時唱起廣東歌。理論上,他們懂事時,香港已進入後四大天王時代,並不會跟賈樟柯一樣,對廣東歌有共同成長的經驗。那些主播看《地球最後的夜晚》時,聽到陳慧琳的〈花花宇宙〉應是勾不起絲毫回憶。有趣的是,他們在直播時,卻會唱起盧冠廷的〈一生所愛〉、Twins的〈下一站天后〉及楊千嬅的〈處處吻〉,甚至是〈皇后大道東〉,當然他們可能不明白〈皇后大道東〉的意思。對他們來說,這些都是與成長經歷無關的舊歌。


綜合以上三個例子,不難發現香港的軟實力仍以昔日元素為主,與今天的香港脫節。別人如何想像香港,我們干涉不了,但可以做的是避免將香港的印象定格。例如,頒獎禮或綜藝節目,不要動不動就重唱經典歌曲。也不要猜測人家對香港的想像。近日,有電視台出現人事變動,與內地、大灣區加強合作的舊調又被重提。合作當然不是問題,但節目如果只顧及迎合內地合味,或不斷猜想人家想看的香港,最終只會是四不像。人家希望看到的就是有「港味」的港劇,而這些「港味」,其實不限於80、90年代。《溏心風暴》曾在大陸流行,方大同的歌也在北京的酒吧深受歡迎。只需要做好當下的作品,自然有人欣賞。近年,極具地方色彩的台灣樂隊茄子蛋的歌也可在大陸熱播,就是最佳證明。


作者:馮南樓

日常研究俄羅斯與東歐政治。撰寫評論之餘,更喜歡書寫「無用」,但生活上必要的散文,以最簡單的方式紀錄這個時代。

110 次查看0 則留言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