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荷蘭短暫居住的日子,我住在一艘船上。
租用船屋的經過比想像中簡單,但回想又覺得驚險。到達荷蘭前,早就立定決心要住在一艘船上。畢竟大家都知道,荷蘭是一個終日與水相伴、與海爭地,同時亦因為航海技術而(曾經)成為海上強國的國家,因此要在荷蘭居住,最理想的居住地當然是一艘船屋。
租屋網的選擇不多,也理所當然遇過騙案(很快被識破那種),最終我們只準備了兩個方案:一間在陸上的小單位,以及心目中最想住的船屋,然後甚麼都還未談好,便帶著行李到達當地。
小鎮位於荷蘭東北部,離德國相當近,是那種只有荷甲粉絲才有可能聽過名字的偏遠小鎮。抵達當地後,第一個看的單位是陸上的那一間,不太合心意,於是只能考慮船屋。於是我撥打電話,聯絡船主。幸好,船很合心意,船主也爽快,讓我們當晚就能住下。事後回想,我們只準備了兩個選擇,從未想過後備方案,假如陸上單位和船屋都不能成事,我們只能睡在小鎮的某個街角。
船的名字是 RISICO,RISICO 在荷蘭文是危險的意思,至於一艘出海的船為甚麼會取這個名字,我們不得而知,但又覺得有種說不出的黑色幽默。船主是一位年屆退休年齡的男子,據他所說,這艘船他以前曾讓其中一位兒子居住過,後來兒子搬上陸地,船便一直沒甚麼用途。現在,夏天他會自己駕船出海釣魚,冬天將船租出讓人暫住,算是幫補一下家計。
RISCO 分上下兩層,上層船尾甲板位置有一個露天空間,室內則是客飯廳和船長駕駛室;下層有一個廚房兼酒吧、另一個飯廳、廁所,以及三間房:包括一間大房和兩間設有上下床位的小房。住戶只有三人,於是我們一人佔了一個房間居住。生活空間很足夠,只是在河面上的冬季實在有點冷。下層飯廳設有一個明火暖爐,燃燒貓糧狀的壓縮燃料,久不久便要添加一點。假如燃料燃盡或管道被塞住了,暖爐就會停止運作,而這件事經常發生。
在荷蘭,住在船上不是多麼稀奇的事。我們居住的那條河,河上停泊了大大小小不同的船:有些真的是船的模樣,相信仍然能夠揚帆出海;有的早已被改建為普通住宅一般,不能移動,唯一不同的只是它不紮根於陸地:它永遠漂浮在河面上。
荷蘭千百年來與水爭地,其名稱 Netherlands 的意思便是「低地之國」—— 荷蘭是世上地勢最低的國家,國土面積有一半海拔低於一米,四分之一甚至低於海平面 —— 而現時,荷蘭更有超過一半人口居住在這些低於海平面的地區。不過,有人可能會以為船屋是甚麼歷史悠久的傳統,事實卻不然。
船屋的歷史,大概只有短短一百多年。十九世紀末,全世界開始工業化,荷蘭也不例外。荷蘭以農立國,農地佔全國面積七成左右,當時大批農民離開農村到城市尋找工作機會,卻沒有能力負擔昂貴的地價。另一方面,荷蘭曾經依靠運河運送物資,但除著陸上運輸發展,大量運河和貨運船失去功能,於是這些貨船與新移民一拍即合,產生了船屋 —— 社會基層不再需要勉強負擔陸地高昂的地價,他們只需要住在河中即可。
在我居住的那條河,整條河道早已建立一個社區。有電力和食水供應,還有兒童遊樂設施,以及一位被公認為「老大」的女士 —— 女士的家有兩層,全屋設有落地玻璃,算不上甚麼船屋,實際上就是一座建在水上的平房。她的地位就如香港某些住宅大樓的業主立案法團主席,社區中事無大小都由她主理,她還負責管理一個設有淋浴間和洗衣機的小型公廁,以及最重要的一項 —— 負責營運船屋社區的 Wifi 網絡供應。
在我居住的小鎮,主要河道上都停泊著船屋,而大多船屋都是普通民居,最特別的要數一間專賣荷蘭式 Pancake 的 Pancake ship;在首都阿姆斯特丹,我更住過一首專門招待遊客的大型船屋,船主夫婦日常將船屋泊在岸邊當成旅館,旺季則會將它駛往比利時,當成短程旅遊 ⋯⋯ 聽說,在交叉嘴小白兔 Miffy 誕生的城鎮 Utrecht 近郊,甚至有一個位於水上的船屋紅燈區 ⋯⋯ 世界之大,實在無奇不有,人的生活方式,也是有千百種。
「我們必須視水為朋友,而非敵人。」 荷蘭建築師 Koen Olthuis 如此相信。他是其中一位在荷蘭大力推動水上漂浮屋的建築師,面對全球暖化帶來的海平面上升問題,Koen Olthuis 認為,除了與水爭地,人類還可以與水共存。海上漂浮屋建於漂浮平台上,因此不受未來海平面上升影響,亦可為人類提供更多居住空間。
如今,荷蘭多個地區都發展了由漂浮屋組成的水上社區,這種漂浮屋,也可以算是船屋一種吧?曾經,只有社會基層才會住進船屋,想不到船屋卻可能成為解決土地問題和海平面上升的方案。香港海岸線綿長,試想像一下,假如香港的河川或海岸上都建起一座又一座船屋⋯⋯
香港同樣面對土地問題和海平面上升威脅,荷蘭的案例,香港又能參考嗎?香港「自古以來」都有蜑家人居於水上的傳統,近年如愉景灣等海岸地區,更有無數家庭以遊艇為家⋯⋯ 未來,我們有沒有機會在香港見到普及化的船屋社區?
作者:黃宇恒
小時候父母告訴我名字的意思解作宇宙永恒,長大後才發現根本沒有甚麼是永恒的,連宇宙也不例外。喜歡閱讀和寫作,希望從生活日常細節中折射出國際視野。

RISICO 是荷蘭文的風險,英文就是 Risk,至於為甚麼一艘出海的船會取這個有點危險的名字,我們不得而知。(作者親自拍攝)

下了一晚雪後的船尾甲板。天氣好的時候,可以坐在船尾喝酒聊天。(作者親自拍攝)

冬天必備的明火暖爐,但經常因為各種原因停止運作。(作者親自拍攝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