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作者:程衞權
新學習模式的啟機
疫情陰霾下,全球人類活動都無奈地出現不少變化,學生的學習常規亦不免受影響,而且,往常的外地考察自然也因為疫情所限,未能順利成行。但所謂「危中有機」,正正疫情的緣故,傳統方式受限,或推動更多的可能性。當網上學習成為一個重要的替代方案,RTedu X RC文化智商平台推出了一項較創新的交流體驗,較傳統方式更省時和低成本,故更能較傳統「全方位學習」更「全方位」,更體現「地球是平的」。
透過網絡視像交流,學生真正能「足不出戶」體驗外地文化、欣賞外地景色、與外地生活的人士進行有意義的交流。以「瑞士遊」為例,參與的學生能透過當地青年人的介紹,認識當地的一些文化古蹟,遊覽當地的一些景點。這些遊覽點或不是在GOOGLE容易搜尋的大城巿,因此即使是無人不知的國家(如瑞士),也或許能給同學一些較新鮮的體驗角度。再者,部分城巿或可能要組團成行的可能性或限制比較高(例如伊拉克),透過視像交流,為同學增添一些學習的渠道。此外,透過彼此交流,參與者能更深入從當地人角度了解當地就業、升學等資訊和評價,有助學生規劃個人發展路向。

伊拉克的街頭市集
視像交流的學習體驗
雖然視像學習模式已至少在香港(甚至全球)流行了一段時間,這一年相信不少機構也體驗這種模式,然而,一些人士對於新學習模式及其效能,仍會有一些疑慮。觀乎活動的實踐情況,學生均能專注於活動,並在交流環節中,除就著所介紹的內容有所提問和回饋,他們也向講者提出一些有趣的問題:記得有同學問及當地青年關於服兵役的問題,這些都是香港鮮有體驗的事情,從講者回應,相信同學對於當地制度及體現國民對國家責任的考慮,會多了一些理解,從而開闊了學生的視野。相比實地考察的機會,確實少了實體的接觸,或可能在感受上沒那般震撼,但透過視像考察,除在公共衛生層面考慮較安全,講者更能清楚講解(相信不少曾參與考察的朋友也會體驗,部分情況,或一些條件因素,講者的訊息未能有效傳遞。),而且若有更多準備,令一些不方便即時「聲音導航」的景點(例如教堂內),透過「另一聲音導航」的協助,就更能即時為考察者帶來指導,減卻學習因時間而流失(不少這些景點的考察,多只是在實地考察前或後講解,但或因未有經驗或已遺忘而影響學習成效)。

中學生與瑞士青年視像交流
更多的學習的切入點
「瑞士遊」這個活動,同學與青年之間的交流充滿了學習切入點,除一些硬件建設的認識,更重要是一些關於文化的對話。不少同學關心升學就業方面,他們了解到當地大學對海外(香港)生的需求、大學選科的考慮(旅遊業),而且就業(金融界)的實際可能,他們得知的訊息更是「貼地」的民間消息,比起一些官方訊息或網上資料或會多一份參考,尤如網購時的顧客評價。相信這些訊息都能有助其升學及就業(甚至將來移民考慮)的規劃,老師若在考察後,就觀察對同學加以導引,必更貼近其需要。對比之下,傳統方式考察,老師或難觀察「全部」同學的學習情況,更惶論回饋。

瑞士青年分享升學與就業經驗
此外,利用外語交流,對英語為非母語的同學來說,也是個不錯的訓練機會。不單是能力上,更訓練「表達的自信」。再者,若同學能學懂在適當時,支援表達不善的同學,這更是跨文化能力的其中一種重要表現。
【經驗影片:https://youtu.be/LHPBUv-DQxY】